查看原文
其他

安逸稳定的生活,是易碎品

艾莉森王 醒awake 2022-07-12


自我觉醒

8字言的第一篇

无 常

 

天下做父母的人好像都有一个心照不宣的简单愿望,子女健康快乐,最好过上一种被称之为安稳的生活,无风无浪安居乐俗。


就连精彩了一世的大文豪苏轼在老年得子之时也百感交集,「但愿孩儿愚与鲁,无忧无虑到公卿」,别人希望自己的孩子聪明伶俐,东坡却叹息自己这一生反被聪明误,那是大风大浪坎坷过后才留下的无可奈何。


我想,正是因为长辈在几十年来的生活里,走过困苦、彷徨、失落与惊愕,他们才会如此盼望我们度过平凡又稳当的一生吧?又或许对稳定的追逐,不过是太多成年人终其一生隐藏一部分狂野的自我,屈服近半百的人生,才不得不完成的逻辑自洽?


天生流浪者?


我有一个问题,我们每个人的基因里,会不会都藏着一个对流浪的渴望?毕竟,现今人类的祖先都是那群生活在大草原上的狩猎采集者,他们的生活方式正是得益于步履不停的迁徙。


从上中学的时候,我就以为自己是一颗不安的灵魂,有点偏执,还极度自大,十四五岁的少女,很轻易就抱着一个挥之不去的念头在生活,我要去远方。那个时候,我甚至在每个上学的清晨假想出走,计划着如何扔下书包和功课,跋山涉水到……韩国(一个青少年在彼时喜欢韩国文化,倒也不是什么黑历史吧?嘿嘿)。


当然,中学生的我并没有离家出走。但是,十几年后,我和伴侣还是浪迹天涯。我们扔掉结婚以前置办积累的80%身外物,开始过上一种每几个月便奔走他乡的旅居生活,是当代流行词汇——数字游民。


自从离开上一套长租的房子,这种旅居的状态差不多要四年了。

是的,我们居无定所,四海为家,沿着东南亚朝欧洲行进,走过十几个国家,经过上百个目的地,几十座城市,每到一处都尽情享受迥异的居所周遭,吉隆坡的音乐集市,撒冷岛热带雨林中的无人之径,克罗地亚果冻般透明的滨海小路,还有雅典两千多年前庙宇前的喧嚣。这些年里,我们没有在同一个居所停留超过过4个月的时间,即使是在上个夏天抵达柏林至今近一年,也游荡更换了四五个新鲜迥异的城区,并且跃跃欲试随时计划下一个出走。

这种生活当然有它的浪漫之处,文字与回忆也很容易混淆一瞬的欢喜与忧愁,总有人问我:「长时间的居无定所,难道不会焦虑吗?」如果你问的是我先生的话,我还真可以很肯定地回答,不焦虑。我们一起生活这么多年,他是我所遇见过最沉稳、自足、富有禅心的一个人(我曾在播客里开玩笑介绍说,我在修行瑜伽学习的那份从容,他不需要坐下来冥想就已经自然达到了)。

但是如果你问我是否焦虑过?我的答案是肯定的。

一开始我说我以为自己是一个潇洒自如的女孩,没想到长时间在一座城市栖居,也会陷入对「安稳」的需求,在某一时刻我会突然被周围的环境所笼罩,开始渴望买一套房,打理花园,养鸡逗狗。于是,我开始为自己游民的身份而担心,恐惧,也很无望,几乎要忘了为什么自己会开始旅居。

不过,这很正常。我只是一个普通人,你的不安我都有,你的崩溃我也熟悉。后来,情绪过去了,我又对自己生活的灵活弹性充满感激,我感谢自己的勇敢与无边无际的探索,我当然也感谢丈夫的陪伴与淡然。你看,哪怕是思绪,自然也在降生与消亡之间彷徨,哪有什么恒常可言。

我觉得我没必要欺骗自己,我更无必要以一个博主的身份去展现某种浪漫主义,我真正希望做的是,让更多的人知道,你的孤单迷茫与不安,对生活的怅然若失,都是我们共享的。

我开始好奇,为什么即使是做了那么多的思想准备,甚至是性格好像原本就偏向流浪的自己,也会随时遁入对不安全感的恐惧,转而在一瞬之间渴望世俗定义中的某种稳定。

渴求稳定


“天地尚不能久,而况于人乎?”

——老子


事实上,即使没有父母的嘱咐,我们从小到大所做过的一切努力,学习语言、完成学历、找份工作、赚钱养家、期待爱情也都是对安稳的追求。


那么,你有没有想过,自己为什么那么需要安全感?


接下来,我会借一些社会科学理论从两个角度探讨缘由,一个比较重要需要事先说明的是:这只是方便我理顺写作的思路与逻辑,我真正希望讲述的是,我们的人生千万不要陷入被理论框架的地步,在这些年的“求知”过程中,我也遇见了许多张口就必须套用科学理论与数据的知识分子,没错,那些理论听起来都很厉害,我借用的时候也觉得很舒服,但事实上我们对世界的认知,凭着常识或是启发式思考便可以找到许多“真知”,理论不过是一个框架,有些不自知的科学家也会陷入其自我领域的牢笼里。心理学家这些年来不过是在证明,许多从奶奶辈口中流传下来的良言都是有依据的,因此,回到《如何避免自己成为一个狭隘并顽固的人》的因果关系,保有怀疑,也一定要充满童真。

(不过,我们还是一定要探索一下自己为什么也会渴求稳定,理论支撑的解释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一种冥想的力量,只有在我们清楚看见究竟发生了什么的时候,我们才有那么一丁点可能,可以放下那种恐惧,醒着生活不是吗)

从生物进化的角度来看,十几万年前生活在非洲大草原的祖先,就给我们留下了刻骨铭心的基因遗产。彼时手无寸铁的直立人对深草树林,对一切无法用眼睛看清的东西,都怀有深深的恐惧,那是生存的本能。随之而来的还有嗜糖与对高脂肪的迷恋,对自然毒素呕吐与反胃的保护机制,丰富的资源积累也自然而然地成为了更胜一筹的择偶要求,现代的男性也仍然深陷其中,企图以金钱与地位来获得异性的青睐,这些在过去当然都是对生存与繁殖的有利条件。

只不过,文化的进化远远超过了基因的进化速度,现代社会相对安全的生活环境搭配古老的生理反馈,个体的冲突与内心的矛盾开始放大,我们究竟是需要更多的钱,更多的食物?还是更柔韧的心灵与更富足的精神?这一切终于以集体的形式暴露至太阳光下,与上世纪的民族主义与对立战争不同,这一次,尽管个人的痛楚与悲伤是全人类共享的特质,个体却情不自禁地只能相信自己是在孤军奋战。

不仅仅是在集体主义盛行的亚洲,即使是经济发展足够富足的欧洲个人主义社会,追求安稳也是一种常态。

一般来说,一个人从学生到职员的身份转变,恰是他/她迎来此生最大笔债务的开端,从房产证到手的瞬间,接下来三四十来年的朝九晚五便会自然而然地合乎情理。从农业时代遗留下来的那种对住所的期待,及其所提供的安全感,一不小心就成了资本家与大企业对平民现代奴役最好的武器。

别误会,我绝不是在否认买房的必要性,我只不过是想尝试重新审视一番什么才是真正的安全感?是努力学习课本的知识,考上好大学,遇见门当户对的爱情,结婚生子?是向往功成名就的一天?古往今来帝王将相的故事占满了需要被背诵的课堂,虽说穿金戴银从来都不是教育的主流价值观,但是那个深受多巴胺其害本性贪心的众生,似乎还是踏踏实实地走上了一条物质欲望横流的曲径。

毕竟,在大多数爸爸妈妈的眼里,好像良好的生活就是,你可以用更多的钱,去买更多的商品与服务,当然,为此你要先工作,先生产。

凯鲁亚克在他极为精彩的自传体小说《达摩流浪者》里这样感叹:“现代人为了买得起像冰箱、电视、汽车和其它他们并不是真正需要的垃圾而做牛做马,让自己被监禁在一个工作-生产-消费的系统里,真是可怜又可叹。“

从心理学的角度来看也相当直观,著名心理学家卡尼曼因其对前景理论的研究而斩获诺贝尔经济学奖,他和同事把一个普通人以直觉便可以认知的现象理论化了,即人类对损失的厌恶远远大于对收益的快乐。负面情绪对大脑的影响不仅强于积极情绪,留存的时间也要更长

根据禀赋效应来看,我们会自然而然地更倾心于自己已经拥有的东西,在不知情的情况下就自顾自地以为自己拥有的东西价值更高。别忘了,这是一个幻觉。

我们是以一种本能的方式在抓住看似可以被拥有的东西,账户上的存款金额、堆满房间的物品、恋人的拥抱、还有下个月出现在工资卡上的月薪。对损失的厌恶,会让我们更想紧紧握住那些自己已经拥有了的东西,这时,恐惧与焦虑便来势汹汹。当一个人大量积累财富名声或是地位时,他/她拥有的越多,便有越多需要担心会失去的东西。

当然,这不是说全世界的权贵富人都过得很辛苦,真正健康的心灵,区别不在于拥有多少东西,而是是否懂得自己从来就没有拥有过任何东西

实话说,从这个角度来看,一无所有不仅是更健康的心智,还是摆脱遭受不必要的痛苦的良方。古希腊斯多葛学派的哲人,也是当时富甲一方的权威塞内卡,早就明白物质财富的枷锁。他说每当自己借一笔钱出去时,就当作已经弄丢了这笔钱,这样,当朋友如数奉还的时候心里会充满感激惊喜,而如果朋友不幸无法偿还,也不会影响心情。

当塞内卡被古罗马暴君尼禄无故放逐的时候,失去了财富也失去了地位的他,这样写到:我知道自己失去的不是财富,而是那些让人分心的事」。此刻,他自由了。

正如我在最近一期的播客节目里所说:「真正的贫穷不是我们缺什么,而是我们以为自己缺什么。」

诚然,资本社会环境是非常喜欢这般小心谨慎的生活方式的,毕竟人们越是恐惧,便越是纵情于享受,越是需要购买更多的东西来填满那不可能安定的心灵,排遣那些对未知的厌恶。

🎙️|播客《煽风点火》

没有稳定


 


安全感是一种迷信。

海伦·凯勒



要说对子女的庇护,没有谁家父母比得上古印度的一对贵族夫妇。

为了不让儿子受到尘世间纷纷扰扰的伤害,他们还真把自己的孩子安放在一个如“楚门的世界”里,生活在完美无瑕的美丽与富足之中。

这位太子的生活养尊处优,日日漫步于无花果园的玫瑰小径,在幽蓝的树影下静思,他不知何为疾病、何为悲伤、何为贫困,他也感到自己被爱着,被父母、被友人、被奴仆、被少女都爱着。

但是,29岁那年,他突然发现自己的心中惆怅不已,生活太美满,却仿佛总是缺少了一点什么东西,终于,他第一次打开封闭多年的城门,看看美妙的花园之外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?

那城门之外便是人生,他目睹了一位在分娩之中血流如注的女人,看见了拱背缩肩年老体弱的老人,在病痛之中哀嚎哭泣的病人,还有死者难堪发臭的躯体。人间的生老病死一字排开终于展现在自己的面前,世界竟然如此苦涩,生活竟然如此多的折磨。

父母最害怕的事情还是发生了,太子后来离开了宫殿,走出围墙,他不仅开始探索体察人世,甚至抛弃了一切物质的享受,去经历最彻底的痛楚,最清明的宁静,最后成为了我们都熟悉的一个名字,释加牟尼。

在中产阶级的父母眼里,稳定一般来说就包含这么几要素:铁饭碗一般的工作、门当户对的伴侣、满足儿孙学区的房产。这些要求一点都不过分(当然取决于房产的地理位置),也确实可以提供某种程度上生活的安稳,只需要埋头做好手上的事,按时上下班,按揭贷款,有好吃有好穿,家庭幸福,何乐而不为呢?

只是他们忘了,这种看似舒服又稳定的生活有一个巨大的代价,虽然乍看之下不算什么威胁,深究背后早已危机四伏,因为它的本质是「停滞」。当一个人在舒适圈内久留,实则也是剥夺了自身的可能性,与世界的交融,直到渐渐狭隘固执,充满了怀疑,还深陷于琐碎的人际关系之中。

不就是整天开一些无聊又冗长的大会吗?不就是朝九晚五纷拥的通勤吗?不就是用娱乐与刺激来消磨无聊的假日吗?确实没有什么大不了的,比起面对野外毒蛇猛兽的袭击,这些日常生活的压力源根本微不足道。然而,这恰恰是文明的压抑,以一种温和但连续不断的压力让人惴惴不安,并且在随波逐流之中,不知不觉迎来毫无准备的死亡。

不过,这种不愁衣食的生活方式,恐怕是第一代农业革命的所有祖先可望而不可及的美好愿景,那时食不果腹的人类,可能还没想到,借着马斯洛的需求层级来说,这还都都只是第一层级的安全感,如果想要获得真正的安稳,我们还需要精神的自足。

精神满足并不比物质满足困难,即使是茹毛饮血的千年前,庄子、佛陀、耶稣不也可以做到吗?精神满足所需要的东西和物质满足并不冲突,只要多一点点智慧。

只是,那智慧说出来有点煞风景,却也不是什么不为人知的秘密,便是——世事无常

一切「稳定」其实都是为了抵御「波动」,中产阶级有时候一不小心就陷入了文字陷阱,以为「稳定的生活方式」等于「稳定的生活」,本末倒置,简直是虚妄,注定忧伤。

是的,人生无常。

如果你肯在一天24小时里花个10来分钟坐下来观察自己的思绪,打坐冥想静思,怎么称呼它都好,你会发现,即使是自己脑袋里的想法,每分每秒也在不停歇地流动,它们千形万状,变化多端,在你以为抓到了什么的时候又风吹云散。

庄子第一篇《逍遥游》的故事开端,不就是鲲化为鹏的故事吗?大鱼忽然化而为鸟,大鹏展翅,怒而飞,好似生物进化论从海里爬上陆地的两栖动物的故事,放眼宏观望去,整个宇宙都处在碰撞、新生与毁灭之间,围观的我们自己,又何尝没有经历生老病死世事无常呢。

毕竟十五岁的我不是二十岁的我,今天的我和她们根本就不是同一个人,房屋可能会垮,贷款可能抵不过医药费,变化总在趁虚而入,你的房间哪怕表面上看起来好像一成不变,指尖扫过也会拾起一层刚染上的尘灰。

所谓的稳定生活,不过也是梦幻泡影。

重塑稳定

人生世事无常,这个道理谁都懂,只是归根到日常的缝隙里,又有多少人可以在月晴圆缺里安然无恙呢?

庄子的哲学逍遥又清澈,在妻子死去以后也鼓盆而歌,他真的那么豁达吗?还是冷酷无情?都不是。朋友斥责他,妻子走了你不哭就算了,还敲着瓦罐唱着歌,这不过分吗?庄子这才回答,不然。不是的,起初我当然伤心又感慨,然而当我意识到她的生命正如春夏秋冬之运转,我即使哭泣她也只是静静地在原地,没了气息,我自己明白无法通天命,于是就停止了哭泣。


是的,庄子在面对至亲离世之时也不能回避「起初」的伤怀,但是一转念,他知道众生来来去去,那不如选择接受吧!


这与儒家繁琐的厚葬仪式与三年守丧形成了鲜明的对比,儒家的思想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世代中国人的日常生活,我们总是不经意之间就将自己置身于「社会的关系」之中,君臣、父子、邻里,甚至是夫妻也有一套既定的角色扮演规则,如果并非真心,恰恰会将自身变成那个从前最瞧不起的人,虚伪、繁琐还很严肃。


这是一种对生活的逃避,对自我的推脱。因为,一旦一个人成为一群人中的其中一个,那么这个人的责任感便会显著降低,对于取悦他人的需求也会直线上升。


庄子和现代心理学则都不这么认为,人活着应该有一个真实的自己,它需要被你去探索,更需要你自己参与创造,也就是把生活的大权重新揽回自己的手中,这时,一切对冒险新奇的渴望,一切的拖延也会荡然无存。


后来庄子自己病倒的时候,他感到命不久矣,也交代弟子千万不要厚葬这个身体,他说:「我以天地为棺椁,以日月为美玉,以星辰为珍珠,天地用万物来为我送行,我的葬物还不齐备吗?」弟子说:「我害怕乌鸦老鹰吃了你的尸体」,庄子则回答:「天上有乌鸦和老鹰来吃,地上也有蝼蚁来吃啊,要是夺了前者的食物给后者享用,不是太偏颇了吗?」


我读到这里时极为震撼,想起了和先生结婚那年,我们连一枚戒指都不稀罕的感觉。婚后第四年我们来到克罗地亚湛蓝透明的海边,看着洒在浪尖的点点日光,我依在他的怀里,抬头说:谢谢你送我的钻石。就连我这样的普通人也是可以如庄子般“拥有”山间之明月的啊。


最近在家附近跑步的时候,在柏林南方运河旁的公园里听见一个妇人哭泣的声音,她一边哭一边看着手机,我就想到,如果庄子可以穿越时空来到21世纪,看看车水马龙,灯火辉煌,还有那如魔法般的高新科技,我想他根本不会感到心悦诚服,我们嘴里所谓的「进步」似乎都是外在的发展,人心和千年前一样,还是那么慌乱,那么焦灼,那么得不到满足


更尴尬地是,尽管禀赋效应会让我们厌恶损失,但是佛大学心理学教授Daniel Gilbert发现,人们很容易就会误判自己将来的行为与心境。我们以为那些会击垮自己的事情一般都是多虑,例如失业、患病、破产、离婚等等,而我们以为那些类似人生巅峰的体验都是妄想,例如中头等彩票、暴富、成名等等。


不管是心理学家做的实验,还是日常的观察,你都会发现,无论是中了彩票还是半身瘫痪都不会长期改变一个人的满意程度。不管发生什么事,快乐的人照样快乐,不快乐的人依旧不快乐,人生的喜乐重点不在于事件,而在于我们内在的境界


苏东坡在千年前游赤壁时写下千古名作《前赤壁赋》,他和朋友泛舟游玩,吃得杯盘狼藉,又是歌唱,又是饮酒乐甚。东坡听出来同伴吹箫者的乐声如怨如慕,如泣如诉,好不哀伤,便与客聊起了沧海之一粟,人生之须臾。


这时,苏轼畅谈:时间就像是这江水,逝者如斯,却没有真正地逝去。天地之间,万物各有主宰者,若不是自己应该拥有的,虽一毫而莫取。惟江上之清风,与山间之明月,听到变成了声音,进入眼帘便绘出形色,取之无禁用之不竭,这是大自然恩赐的无尽之宝藏。


东坡这时已经入狱过百日,被贬被陷害,可能最坏的事情都发生过了,也仍然可以肆意地与朋友歌唱诵诗,甚至洒脱到不知东方既白,不知道也不在乎,旭日东升了。


你说,我们该如何应对无常呢?


我觉得,庄子和苏轼都教给了我们一份珍贵的功课。


使人生无常,也不是说我们就应该抛弃所有,干脆赤身裸体地任由命运摆布,当然不是。我们渴望稳定,我们也需要稳定。

即使我们知道苹果并不总是被重力支配,但是牛顿定律就是可以通过计算给予我们足够的安全感,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Daniel Gilbert这样说过:“失控的后果很严重。”

哪怕只是心中臆想的有所控,也是一种自我赋能的好方法。

实验发现那些住在养老院里的居民,甚至只是对一盆植物拥有何时浇水的自主决定权与责任心,他们的情绪状态与寿命都有显著的提升,而那些被剥夺了控制权的老人,似乎更容易陷疾病,甚至死亡。

庄子与苏轼也不过是运用了一转念的力量,便重获对生活自在的掌控感。

因此,买房买车,只要你认为那可以带来安全感,它们就确实有效。不过,随之而来的按揭贷款,可能一不小心会把你陷入一份失去对人生掌控感的工作里。

这也不是问题。

我这三年来写过好些文章讲述我一个普通人的成长经历,也是在这两年我才真正意识到,原来,魔法不在于瑜伽,不在于早起,也不是冥想。只不过,瑜伽令我更细节地体察呼吸与身体,早起让我在一天里可以掌控一段时间,而冥想,那可不是控制我的大脑,而是让我明察秋毫转瞬即逝的神经冲动,进而练习转念的能力,它们赋予我自信,赋予我强烈的安全感,这是一种由内而外的掌控感,它与我的物质外在毫无关系。

我们在旅居的这几年住过15平米的小房间,住过山海两景的高级酒店,住过普通公寓,森林里的木屋,也住过私人桑拿的豪宅与顶层双阳台大楼房,无论是在潮湿闷热的东南亚,还是风和日丽的爱琴海,或是乌云密布的柏林深冬,我每天铺开的一张瑜伽垫大小,就是心灵所需的空间,可以在山海之间,在白云之下,也可以在宽敞或是狭窄的室内,我的心灵圣地,在一次次发现自己意识游离的瞬间,是一种宏大无边的安全。

稳定的生活吧,是真的没有的,我们的一生是在波动随机与不确定性中度过的,稳定的境,却是真实的存在的,它取决于我们个体舒适圈的大小。

那些爱着我们的大人们好像总以为我们一个个的很脆弱,好像人间的一点疾苦就可以轻易打败我们,我想父母大概忘了,哪怕他们曾经生活的环境险峻,物质匮乏,但也正是他们经历过的失去离别与一切的舍不得,才是一个个塑造成为今天的他们的经验,他们并没有被打败。

海明威说得很直接,一个人可以被毁灭,但不能被打败。

我写了三年多的文章,关于自我提升,个人成长,习惯培养,乍一看好似心灵鸡汤,一些探索与一些振奋人心,可事实上,我从来没有写过盲目乐观,我一直在写疼与痛,不断地重复「阵痛里有神明」。

至少于我个人来说,正是因为那一场场撕心裂肺的疼痛,戛然而止的幸福,当头棒喝的惊讶,我才一步步画出了属于自己的舒适圈,它,富有弹性。

当我知道自己无知,而未知的世界里充满了新知时,这便是我的稳定。

安逸稳定的生活之所以是危险的,是因为生活里的苦难原本就不可避免,一个人可以做的最脆弱的事,便是让失去变成一种不可预知的惊讶。相信我,这是没有人可以逃过的阵痛,生离死别是人生默认配置的功课,人人都要练习。如果没有准备好,随之而来的是,一旦失业便失去经济来源,一点微小的病痛,便无法入睡,如果要在四五十岁才来第一次体验失去爱情的撕心裂肺,那就怕到时候心脏都无法符合。我啊,是在二十七岁时被生活当头棒喝,那时的我被迷茫打得个片甲不留,一点无助便万箭穿心。

放弃安全的生活,才最安全。

结语|Final Thoughts

上个周末我和先生在家庆祝纪念日,午时窗外狂风大作,我心生暖意,兴起烧一壶茶。待水开的时间里,我的思绪开始流动,所谓「家」这个名词,其实是我们短租的顶层公寓,我突然想起这并不属于我们,但是也不属于转租给我们的那对小夫妻,那么它属于初始房东吗?我不确定,即是在当下,此刻,没有人可以来敲门把我们撵走,那么,它在这一刻就是完完全全属于我和我先生的。没有人可以拿走我从卧室阳台看树听风的经验。

站在开放式的厨房,风越来越大,夹杂着云层背后的日光,洒在地板上很好看。追着意识的流动,我开始沏茶,这时我想起,那么这杯水呢?这杯水是我的吗?我刚才好像得出了一个令自己感到安全的结论,现在看着嘴边就要进到胃肠的茶水却没有什么把握了,眼前这杯水会被我切切实实地纳入身体,但是它终归成为水蒸气,终归要离开我,变成云变成雨,变成下一杯清水。

这时,我笑了。

说到底,拥有就是一种深信不疑的错觉。

🎙️本文54分钟播客版:

🌟付费功能开到现在也只用过一次象征性的¥1收入,如果你们希望支持我进行更多的写作分享欢迎给公众号打赏,积极分享,或是留言,什么都可以,刺激一下我的多巴胺,一起走很远吧,感谢你们的陪伴


自 我 觉 醒
上班制度就是现代奴役吗?
如何避免自己成为一个顽固又狭隘的成年人?
生活里90%的烦恼就次迎刃而解
冥想的相关
我最庆幸自己读过的3本书

🤍
📖 个人独立杂志
“成长迷茫时期必读”
✏️ 醒着生活

与Allison学最实用的英语口语
与Allison练习正念冥想

(60课冥想订阅频道,陪伴你成为自己的老师)
瑜伽初学30日系列打卡

30课瑜伽视频课程,陪伴你循序渐进习练瑜伽


🪐淘宝店铺

醒awake 极简生活

为什么我要自行生产瑜伽垫


🎙️播客

煽风点火

喜马拉雅 | Podcasts|小宇宙

在看吗? |支持独立内容创造者请分享朋友圈



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

文章有问题?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